厦门岛常住人口有200多万,共享单车投放却已经超过25万辆,远超业内估计的每20至30人配一辆的估算。因此,它的野蛮生长让厦门更加拥堵起来:比如无序摆放,可以说无处不在,甚至挤占盲道。另外,在厦门,即使是交通高峰期,共享单车使用率也不高,很多共享单车成了闲置单车。(10月31日《厦门日报》)
今年以来,关于共享单车的报道层出不穷,从刚开始的“新型代步工具”“方便出行”“智能扫码”而迅速走红,点赞无数;到现在的“疯狂增长”“无序停放”“管理不当”而成为众多城市的一大困扰,引发争议。于是乎,可以注意到有些不理智的网友开始抨击甚至谩骂,针对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事物,大众还需保持理性,一味埋怨并没有实质用处,当务之急应是多举并措,根治共享单车乱象。
追根溯源,是市场丰厚的利润滋生了单车危机。共享单车的“疯狂”增长,让共享失去了最初的美好,渐渐演变成一场资本的角逐和利益争夺战。多家企业都瞄准了这块利益的奶酪,争先抢后进驻这一行业,由于目前单车的技术含量仍旧很低,只要有足够的资金,就可以进入租赁行业,这也是品牌繁多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市场准入部门应该提高门槛,加大对企业的资格把关力度,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,进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,严格控制共享单车企业的数量。
其次,要有精准理念,实行量化管理。供需平衡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,也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。目前社会上的单车野蛮投放,供大于求现象越来越严重,已造成自行车泛滥成灾,给城市交通和社会治理造成了巨大压力,对于市民而言,出行变得更加堵塞困难。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,要对市场上的单车数量进行总量控制,才能有效化解当前危机,必要时可采取措施暂停投放。另外,要因地制宜,每个区域因其容量不同、需求不同,可以适当调整投放比例,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。
共享单车设计初衷是为了缓解出行压力,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。激发市民内心深处对于慢行舒适的交通环境,尤其是步行、骑行环境的渴望。慢行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时之功,需要“顶层设计”、系统规划、逐步优化,公民文明使用,真正做到区域平衡、供需平衡、配套平衡,让共享单车重回最初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