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许久未见的亲人紧紧握住强戒人员的手,强戒人员和父母紧紧拥抱在一起,强戒人员为母亲拔去鬓角白发、为家人拭去眼角泪水,心理咨询师组织强戒人员和家人进行团体心理辅导……3月31日,一场别样的社会帮教在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拉开序幕。
这是今年省三所开展的第二场大型社会帮教活动,邀请了玉溪市心理学会的10余名心理咨询师和80余名强戒人员家属参与。“这样的活动有利于修复家庭关系,增进强戒人员和家人的沟通,帮助他们在社会和家人的关爱下顺利回归社会。”该所教育矫治科副科长饶春梅说。
感觉亲人没放弃
“我感觉女儿又胖了点,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。”李大爹的女儿今年26岁,在省三所女子大队接受强制隔离戒毒。李大爹说,他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过女儿了,之前见面也是隔着玻璃,得知这一次可以进到所里和女儿面对面,李大爹放下工作赶了过来。
每次来探望,李大爹都感觉女儿越来越健康、越来越懂事。“以前我们太宠女儿了,没有教育好她,她走上这条路,我作为父亲也是有责任的。”李大爹说,“现在,我只希望她能在这里把毒戒掉,以后我也会多教育她。”
回忆起刚得知女儿吸毒那会儿,李大爹说,他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,还因此气病了。本来,家里人都想着要放弃这个女儿了,但他心里割舍不下,“这是我们一家人给她的最后一次机会,希望她能珍惜。”李大爹说,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够好好戒毒,重新生活。
见到女儿,李大爹眼眶泛红,女儿上前挽着他,两人都笑了。“父亲和家里人都没有放弃我,我要好好戒毒,争取早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。”李大爹的女儿说。
此次活动,共有50名强戒人员的80余名家属到场。来自家人的鼓励,让强戒人员们增强了戒毒的信念,也让他们对出所后的生活充满期待。
架起沟通的桥梁
今年42岁的徐某吸毒已有10余年。2017年2月,他到省三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。
“我最对不起的是70多岁的父母、妻子和16岁的女儿。”徐某说,女儿正在读书,还不知道自己吸毒这事。“我不能告诉她,不能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。”
徐某说,他因为好奇沾染上毒品,之后就戒不掉了,现在入所一年多,他已经不会再想毒品了,出去后应该能戒断。
每次家里人来,都会叮嘱徐某要好好戒毒,来自家人的关心让他内疚,也坚定了他重新生活的信心。“出去后我要好好对家人,给女儿树立一个好榜样。”徐某说。
“有家属没有放弃的,也有家属不愿意接纳的。”长期在教育矫治一线工作的饶春梅,自己也是一名二级心理咨询师,她告诉记者,有些强戒人员多次吸毒或长期吸毒,给家庭带去了较大创伤,造成一部分家属不想再接纳强戒人员。
家属放弃了,强戒所的警察们却不放弃,他们多次和强戒人员家属联系,一次不行就两次、三四次,打电话不接就发短信甚至写信,直到对方有回应。有时,警察们还要面对强戒人员家属说些难听话,但即使这样,他们仍不断地做家属的思想工作。
“亲人的作用不能小视。除了要教育矫治强戒人员,还要为他们和家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。”饶春梅说,为此,所里经常会结合节日开展一些亲情帮教活动。
今年春节,该所根据省戒毒管理局的安排,开展了“五个一”活动,通过强戒人员回家探视、强戒人员家属入所吃团圆饭等活动,进一步拉近强戒人员和家人的距离。“来自亲人的陪伴、关爱,更能触动强戒人员,激发他们好好戒治、重新生活的信心,也能让他们更珍惜身边的亲人。”饶春梅说。
多措并举促回归
“来,大家一起在纸上画出自己内心想画的事物。”在社会帮教活动现场,玉溪市心理学会的10余名心理咨询师分别组织强戒人员和家属围成圆圈,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。而这样的活动,省三所每年都要开展三四次。
为了让强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,除了邀请亲人及社会专业人士入所帮教,省三所还在营造戒治文化、加强体能康复训练、提升技能培训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和讲座等方面下功夫。
根据该所强戒人员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和农村的实际情况,省三所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涉农、涉林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,引进一些周期短、易掌握的项目,帮助强戒人员掌握一技之长,以便他们出所后能够保持操守。
不仅如此,省三所还积极营造戒治文化,创新推出省三所版本的“三字经”,每天早上让强戒人员习读。同时,该所还开展了道德文化讲坛、国旗下的誓言、读书日、演讲比赛等丰富的活动,助力强戒人员回归社会。